黄维义:科研要有献身精神

发布者:刘瑀发布时间:2021-03-15浏览次数:10

黄维义:科研要有献身精神

黄维义简介:黄维义,女,1951年7月出生,广西南宁人。毕业于我校牧医系。1985年获法国Montpellier第二大学生物学博士学位。在法国农业科学院完成博士后研究。于1993年3月回广西农业大学任教,逐步成长为寄生虫学科的知名专家,历任校长助理、国际交流处处长,广西农业大学副校长,广西大学副校长。中国妇女第八届代表大会执委,全国政协第九、十届委员,中国致公党中央委员、致公党广西区委副主委。2011年11月退休。

求知:勇于创新奋发进取

1967年12月至1977年8月,在黑龙江下乡、学习的十年,是黄维义记忆最深、对她一生影响最大的日子。

从女校中学出来的她,带着一股不服输、敢闯的精神,听从毛主席提出的知识分子必须与工农相结合,向工人、农民学习,在革命实践中锻炼和改造自己的教导,主动要求下乡。无论上山伐木抬几百斤重的大树,还是水中抢收粮食连续几天湿衣湿鞋每天只睡4个小时,她总是和男同志比着、抢着干。她喂过牛马,养过猪,当过兽医防疫员。她挨过牛顶,马踢,猪咬,可对这些无言的朋友,却总是充满深情,津津乐道,如数家珍。

1973年黄维义被推荐到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牧医系学习。她在实践中深深体会自己知识上的欠缺,于是抓住一切机会主动学习。她拼命背基础知识,有空就去实验室熟悉标本,要求自己闭着眼睛也能知道动物身体的各个器官、组织的解剖部位。向老师学,向实习地的兽医学,查阅资料,收集民间偏方。正是靠着坚持不懈的主动学习,她掌握了丰富的知识。当她回兵团当连队兽医,头一个月就为难产母猪成功做了剖腹产。团里很多人都知道“四连的女兽医有偏方能治好猪的疑难病”。

总结在北大荒的十年,黄维义感慨很深。北大荒锻炼了她的意志,对她世界观和人生观有着重要影响。以后每当她遇到困难的时候,想想北大荒,就变得坦然。“用当时一句流行的话,就是‘有了北大荒这碗酒垫底,什么苦都能吃’。”回忆起在北大荒插队的经历,她如是说。

1977年黄维义来到广西农学院牧医系任家畜寄生虫学教师。新工作新要求,使她感到新的危机。在繁忙的工作、家务之余,又抓紧一切机会弥补自己知识上的不足。凭着兢兢业业的工作和持之以恒的自学基础,她有机会参加农业部培养年轻教师的项目,1982年开始学习法语。这时她已经31岁了,和年轻人相比,记忆力减退,她学习的更加刻苦,人家听一遍,她得听三遍,除了睡觉,每时每刻都在听、读,练发音嘴唇都练起了泡。凭着不懈的努力,她考试名列前茅,获得了去法国留学的机会。黄维义说,她最大的感受就是机遇是给有准备的人。如果是稍稍放慢学习的脚步,根本不可能获得到国外学习的机会,更不可能在国外连续获得奖学金,在更好的条件和宽松的环境中做科研。

每当她遇到困难或上到一个台阶想停下的时候,她总是想想那些当年抱着孩子上夜校的同学,感叹自己如此幸运,目前的困难算什么,更要抓住每个机会好好学习了。

她给法国人留下了“中国人聪明、能干,更刻苦”的印象,她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不知疲倦地吸收这个浪漫国度的先进文化,武装自己。

回到学校之后,由于设备陈旧,经费短缺,科研起步很难。她不等、不靠,白手起家重建学科的实验室,依靠国内外合作力量进行科研,自己没条件就到别人的实验室去做,用黄维义的话叫做“借鸡下蛋”。在艰苦的条件下,仍然紧跟学科发展前沿技术。几年拼下来,逐渐申请到科研经费、搭起了科研班子,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论文,得到国内外专家的认可,使学科建设走上正轨,也为争取博士点做出重要贡献。为了支持、帮助青年教师成长,尽管黄维义作为行政领导的工作很多,还曾经在3年中一人担当四个班的课程教学,让青年教师出去攻读博士学位。为了不影响行政管理,她一直选择在晚上和周末上课。即便如此,她主讲的课程还被列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在广西大学的日子里,她在科研和教学的岗位上辛勤耕耘。夜以继日地超负荷工作,使她曾多次进急救室,然而身体每当刚刚好转,她就马上投入到工作中。

科研:刻苦献身严谨笃学

自1977年开始从事家畜寄生虫学教学以来,黄维义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黄维义始终坚持在教学一线,用先进知识、科学理念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养新世纪人才。在教学中始终引导学生培养创新能力,用专题讨论、小组研究等形式组织学生自主学习、锻炼研究、创新能力。她积极更新知识,带头教学改革实践,研制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将信息技术有机地结合进教学各环节中,乐此不疲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在计算机前度过无数周末、节假日。主持开发的几个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曾多次获广西全区高等教育教育教学软件大赛一、二等奖,全国高等农业院校第五届多媒体课件评比二等奖,学科网站获第七届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赛二等奖。主编的网络课程被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教学改革项目获广西高校教学成果二等奖,经过十几年的积累,她主持的家畜寄生虫学获得了国家级高校精品课程。有关教学改革文章也在国外期刊发表,教学经验在国际会议交流。

在科学研究方面,黄维义主持过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项广西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及法中科技合作、中法先进科技合作、中丹科技合作等项目。在吸虫感染的免疫机制及细胞因子作用的研究,不同动物免疫应答的比较研究等方面获得与国外先进研究平行的成果。用多种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揭示了我国片形吸虫的种类特征,不同种类片形吸虫感染不同动物时表现的病理及免疫机制的差异。成功构建了大片吸虫(F. gigantica)的成虫互补DNA(cDNA)文库,并随机挑选大量cDNA克隆进行测序,共获得了大片吸虫的表达序列标签(EST)8990条序列,与英国sanger研究所的肝片吸虫(F. hepatica)的表达序列标签构成了片形吸虫丰富的信息资源。有助于研究人员进一步了解一些对控制大片吸虫感染起关键作用的蛋白质分子的功能或重组表达这些蛋白质分子。二十年来坚持在片形吸虫免疫基础方面探索,这些研究不仅对有效控制片形吸虫感染起到促进作用,也对寄生虫与宿主关系的基础理论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在国内外同行中有较大影响,开展多项国际国内合作。在国内外发表百余篇论文。

同时她不忘为生产服务,除了应邀解决一些生产中的问题外,坚持近十年推广使用抗鸡球虫疫苗,为无公害养殖,保障食品安全把关。她还关注民生,热心支农,积极推广农业科技,为当地经济建设发展出谋划策。多次参加博士、教授双休日科普讲座,统一战线专家百人团下乡送知识。

生活:漫漫人生路苦与乐同在

“尤其是对于女性,是义无反顾还是裹足不前,更是一个令人困扰的问题。所以女性学者要承受更多的考验和磨练,其中很多人因为身体或者家庭原因,放缓了科研的脚步,或者选择了放弃。”黄维义自言比较幸运,自己拥有健康的身体,还有家人互相理解和互相帮助,使得她有很多时间和精力放在工作上,才能取得今天的成绩。

回首留法的岁月,一点一滴的往事仍让黄维义记忆犹新,其中饱含了满载的收获,委屈的泪水,辛勤的汗水和对家人浓浓的思念。这段日子无疑已成为黄维义人生的一大财富,她不仅从中摄取了丰富的知识营养,带回了独特的教学理念,还从法国人身上悟出了很多人生哲理。外国科学家对专业和科研的献身精神一直影响了她以后的科研道路,她说:“为什么我对专业特别有感情,对搞科研那么坚持不懈,是外国科学家给我的印象太深刻。都说法国人浪漫,但我看到身边的同事,更多的是一丝不苟的工作,充满激情的研究。尤其一些老专家为了研究事业多年在非洲艰苦工作,几乎每个人都感染了当地的寄生虫病,他们从不言放弃,有人甚至为了留在非洲工作,失去家庭。”这种献身精神潜移默化的嵌入她脑海,回国后她继续坚持认真严谨的对待科研,并且还把这种思想源源不断的灌输给她的学生们。

多年的教书育人,对于自己的事业和生活,黄维义是这样诠释的,“对事业要学无止境,对生活要知足长乐。在做事的过程中体味成功的喜悦、发现的快乐,而不在乎得什么奖,获什么利。幸福是自己的感觉,要达到视宠辱如花开花落般平常的境界,活着就很舒服。”